国组资讯

国际组织要闻 | COP2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你需要了解的5件事

        “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它对地球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世界比工业革命爆发时的温度相比高出1.1°C,如果当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本世纪全球气温预计将上升3.4℃至3.9°C,这将带来广泛的破坏性影响”,参会国在12月2日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5)发出了严厉警告。

Q
&
A

相比纽约的气候行动峰会。COP25有何不同?


9月的气候行动峰会源于联合国秘书长的倡议,旨在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气候变化上并尽快对此采取行动。COP25是气候会议(该会议因智利的动荡而改到在马德里举行)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实际缔约国会议,其任务是确保该公约的执行。


Q
&
A

为何联合国将大量注意力放在气候变化上呢?


如今有更多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损失。此外,科学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上升,而不是下降。根据《2019年WMO温室气体公报》(2019 WMO Greenhouse Gas Bulletin),大气层捕集温室气体的水平已达到历史新高。这种持续的长期趋势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包括温度升高、极端天气、水资源缺失、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2019年的《排放差距报告》中警告说,若想实现国际公认的目标,即在2020年至2030年之间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每年需要减少7.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Q
&
A

9月气候行动峰会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




这次峰会是《巴黎协定》规定的关键2020年最后期限之前的跳板,让全球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以及采取大规模行动的迫切性;于是来自许多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加快了步伐。即使主要排放国尚未许下承诺,超过70个国家已经承诺到2050年实现零碳净排放。此外,超过100个城市也承诺到2050年实现零碳净排放,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城市。

小岛屿国家则共同致力于实现碳中和,并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从巴基斯坦到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到尼日利亚、新西兰到巴巴多斯,众多国家决定要种植超过110亿棵树。

私营部门的100多位领导人致力于加速绿色经济--这代表全球近一半的投资资本(约34万亿美元)。部分资产所有者承诺在2050年前转向“碳中和投资组合”,同时全球的领导人将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补贴和煤发电。


Q
&
A

UNEP,WMO,IPCC,UNFCCC,COP...为什么使用首字母缩写词?




确实,联合国常常使用缩写。而这些缩写代表了在联合国的领导下创建的,旨在帮助全球推进气候行动国际机构和国际工具。

UNEP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是全球领先的环保机构和权威倡议者,负责制定全球环境议程。WMO代表世界气象办公室(World Meteorological Office),这是联合国在有关天气预报、观测气候变化和研究水资源等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机构。1988年,联合国大会要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WMO成立由数百名专家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为气候行动谈判提供可靠的评估数据和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气候危机的关注日益增加,这三个机构时常登上国际头条新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则是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峰会上签署的公约。在该条约中,各国同意“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以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造成干扰。如今,已有197个国家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自该条约于1994年生效以来,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缔约方会议”(COP),第25届会议将在马德里召开,因此有了“COP25”。


Q
&
A

那么COP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由于《气候公约》对各个国家/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没有约束力,并且没有执行机制,因此,在最近的缔约方会议上(包括在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所有国家都同意采取行动,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的温度高1.5°C,并增加气候行动融资。COP25是进入2020年之前的最后一次COP,届时许多国家必须提交新的气候行动计划,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针对全球气候行动的融资。

目前,我们为实现三个气候目标做出努力还不够,这三个目标是: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5%、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在本世纪末之前将全球温度升高稳定在1.5°C。时间紧迫,世界不能浪费时间,我们需要商定大胆、果断、前景壮阔的前进道路。


英文原文链接:

https://news.un.org/en/story/2019/11/1052251


编译:万翊君
排版:陈海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