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未来可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语:
李双倾,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学士,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外交学(国际经济) 专业硕士研究生。 期间获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国际社会与公共政策硕士, 2 022 年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巴拿马代表处 实习,担任 人权 与 治理项目助理。 目前于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ICRC)日内瓦总部 实习,担任 人道主义领导 与 管理学院助理。
今年6月刚刚从北外国际组织学院毕业的李双倾笑着说不适应北外校友的身份。她于2015年保送进入北外西葡语系(现更名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学院),2019年保研进入国际组织学院,期间前往伦敦攻读学位。在拿到UNDP巴拿马代表处实习项目offer时,李双倾决定延毕一年,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探索在国际组织领域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八年北外生活带给她的是扎实的语言能力与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历,这为她在巴拿马与日内瓦的两段实习经历铺路。
周日早上八点半的龙凤楼门口已经停满了车,门口是等待的客人
01
巴拿马:不止运河
“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大概是大多数人对巴拿马的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巴拿马的华人群体其实非常壮大,社会声誉高且深度融入当地。“华人文化早已成为当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李双倾说,“中国人在巴拿马被称为paisano(意为老乡),巴拿马人最爱的早茶店‘龙凤楼’,每周日早上都人满为患——如果一不小心起晚了九点半才到,大概率会发现等候的队伍已经从三楼排到了大门口。” 当地人甚至会这样告诉你,“没有什么比在周日早上吃早茶更巴拿马的”。在巴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年前赴巴修建铁路的华工群体,这条铁路也是后来巴拿马运河的路线基础。在巴拿马运河博物馆里,还展出着第一批华工到巴拿马时的艰辛与挣扎。
龙凤楼早茶
运河博物馆关于华工的介绍
“文化熔炉”是巴拿马人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华人社群,作为连接两大洋两大洲的廊桥与中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稳定的国家,巴拿马向内探索与各少数族裔及原住民自治区的关系,向外接纳四方来客,许多国际组织也将中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区域中心设在巴拿马。UNDP驻巴拿马代表处设在一片叫做智慧城(Ciudad del Saber)的区域,这是游离于巴拿马城外围的文化中心,汇集了大部分国际组织的办事处。这片区域正对着巴拿马运河,偶尔下班一出办公室,李双倾就能看到巨型货轮在夕阳下缓缓驶过。
从Taboga岛遥望巴拿马城
在巴拿马国际组织工作的年轻人有自己的圈子,李双倾和同好一起跳salsa、划龙舟、去海边自驾,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李双倾说:“你永远可以相信北外——在巴拿马城,光我发现的北外校友就有七八个,而且也多亏了同样在UNDP实习的校友同学,才不至于在初到巴拿马时露宿街头。”
在这方面,日内瓦或许与巴拿马城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着文化上的“他者”。如果把不同的文化比作调色盘上斑斓的色彩,巴拿马城是把色彩内化,调和融合在一起;而日内瓦则是把色彩不加干预地点撒成画布上五彩的星空。
坐落在智慧城的UN大楼
02
日内瓦:国际组织总部聚集地
作为国际组织总部的聚集地,日内瓦的国际化程度带给李双倾不一样的震撼。将总部设在日内瓦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四十多个,非政府国际组织有两百多个,非政府组织有大约七百五十个,而平均每年在日内瓦发生的政府首脑或高层访问有4700次。
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
这几乎是一座完全由外来务工人员支撑起来的城市。在路上看到任何人,不论其长相如何,说什么语言,人们都会试图避免预判他的国籍。在这里,任何人都有可能熟练掌握任何语言,而看似西方的面孔可能从小接受的是东方文化的熏陶。
“圣诞新年前后的日内瓦基本是座空城,”李双倾说道,“其他国家的人都回家过节了,而日内瓦当地人大概率会去山上滑雪度假。”夏天的日内瓦则是另一番景象——远足、音乐节、露天电影、舞会、各种游行派对。“天热的时候,人们会冲向湖边晒太阳或在湖里游泳。”
人们在湖边等待夏日的第一场露天电影
Rhône河漂流
今年6月,北外杨丹校长率团访问ICRC总部。作为翻译、学生和员工,李双倾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双方的一致称赞。因在外实习,无法及时返回母校参加毕业典礼,她也幸运地收到了杨丹校长的特别“礼物”——为李双倾现场拨穗,祝贺她出色完成国际组织实习并顺利毕业。
杨丹校长、李辉院长与李双倾亲切合影
北外代表团访问ICRC
03
理想主义者根植于对土壤的热忱
能在国际发展以及人道主义领域的权威机构工作,李双倾时常感叹自己非常幸运。
在巴拿马,她作为人权与治理项目助理参与原住民女性政治赋权,组织邀请原住民部落女性领袖开展讲座与研讨会。她和同事用西班牙语撰写的《巴拿马原住民女性政治权利手册》被翻译成三种原住民语言发放到各自治区,她还随队前往Ngäbe原住民地区开展性别平等及原住民女性政治参与的工作坊。
在Ngäbe原住民地区组织工作坊并发放翻译成当地语言的《手册》
在ICRC,李双倾作为人道主义领导与管理学院(HLMS)助理,主要负责领导力培训课程的评估,分析学员的行为变化及课程影响力,也关注ICRC组织层面领导文化的困境与挑战。与一般对各级领导开放的管理课程不同,HLMS强调的是每个人内在的领导力——不论职级。这是一种基于对自己更深的觉察,通过与团队更有效的沟通与了解而产生的自内而外的影响力。
ICRC博物馆一个展厅展示着战俘送给ICRC员工的小礼物
这些礼物是他们用任何在监狱中可以找到的材料制成的。
因两段工作经历都与领导力相关,李双倾得以看到不同形态的女性领导力。在巴拿马,原住民女性领袖们发声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探讨部落传统语言文化与社会秩序如何融入现代政治结构,谴责国际发展机构与政客消费她们的文化与概念,却没有为社群带来实质的改善。在日内瓦,她采访过多位管理层女性学员,她们有高度的自我觉察与批判意识,大方承认自己在领导团队时的弱点与为改善作出的努力。
李双倾说,正是这些热爱自己的事业,把这种热爱落实到身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女性带给了她最大的力量。而正是这种笼统庞大机制下具体的热爱,让她相信国际发展与人道主义不是一纸空文——它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守护与捍卫,理想主义却脚踏实地,热忱而理性。就像奠定当今国际人道主义法基础的《日内瓦公约》是由一个看不下去战争残酷的瑞士人发起的——秉持着“即便是战争也有规矩”的原则,他四处奔走游说。“在和平安定时期应该建立战时的伤员救兵团体”,“制订国际性的神圣协议,给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的地位”——想让全世界在战争中遵守人道主义看似不切实际,却成为红十字运动的第一缕风,并因基于军事理性而获得各国政府的认可和推行。
李双倾在ICRC“红房子项目”做志愿者
在国际组织工作有其独特的挑战与困难:在异国的居留身份不稳定,多是短期合同,常常需要骑驴找马,而且大型国际组织往往招聘过程冗长且竞争激烈,很难无缝衔接。初到一个新的城市,李双倾常常需要从零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与舒适区,孤单与思念家人朋友在所难免。但这些选择也有着令她无法割舍之处:为提高人类福祉工作的价值感,多元的文化,有能力又包容的同事,有精彩阅历的朋友圈,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这一切都让她处在一种可持续的探索模式。
两段实习经历,李双倾结识了许多热爱国际发展与人道主义事业的朋友,有的已经在某个领域深耕几十年成为该领域的元老,有的初出茅庐却充满洞见——这些人带着理想主义者根植于土壤的热忱,让她永远相信明天。说起未来的方向,李双倾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她看重的是持续学习与热爱生活的能力。“如果你告诉三年前在家收拾行李准备去伦敦读书的我,后面三年我会从英国到巴拿马,再到瑞士,我会觉得你在开玩笑!同样,现在的我对未来或许有着大大小小的期待,但这些期待总归要受到现阶段认知的局限。而我,不想给未来设限。”
END
文字:李双倾
编辑:王贤思、王弘书
审核:李辉、李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