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组青年

心怀世界,勇毅前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宣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国际法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2022年8月赴法国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攻读国际治理与外交硕士学位。

曾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三好学生,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23年5月,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联合国秘书长道路安全特使秘书处及道路安全基金秘书处实习。

01

花种 · 国际组织梦

宣昕仍然记得两年前,初次步入北外国际组织学院时的心情。兴奋期待,又紧张忐忑。“我能申请到心仪的留学院校吗?我真的能到国际组织实习吗?”彼时,成为联合国实习生对宣昕来说,是件很遥远的事情。

然而从那时起,“为国际组织工作”这个美好愿景,像一枚花种一样埋进了宣昕心里。每一次阅读国际组织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积极运作的报道,每一次聆听国际组织前辈们娓娓道来的工作经历,每一次写下自己所属的北外国际组织学院……这些时刻如同惊雷和春雨,不断催促着花种生根、发芽。

2023年4月,怀着紧张和期待的心情,宣昕投递了数个联合国的实习岗位。在经历简历初筛和面试后,位于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向她发出了实习邀请。

02

日内瓦 · 安静的湖

同留学、生活过一年的巴黎相比,日内瓦给宣昕的第一印象是安静。

抵达日内瓦时是盛夏即将开启的季节。宣昕眼中的巴黎是活色生香的,是流动和永不止息的,有时候甚至是乱糟糟的。在巴黎,好像随时随地会撞上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而日内瓦则让她觉得安静、整洁,房屋是方方正正的,没有过多的装饰,街道宽敞干净,一切都在一种严谨的秩序中。

巴黎和日内瓦街景

“其实一开始是有落差感的,特别是在发现日内瓦的超市总在晚上7点就早早关门,并且没找到中国超市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宣昕逐渐感受到日内瓦的美和活力。夏天是日内瓦最美的季节。夏天,人们热爱户外活动,在山中徒步,在湖中畅泳。天气总是晴朗,日光一直到晚上7、8点钟才被夜色掩去。树木在街道两边漫开盈盈的绿意,而城中最负盛名的日内瓦湖像一枚遗落在雪山之间的镜面,清澈宽阔的蓝色让人忘却所有烦扰,获得安宁。

日内瓦湖

宣昕用日内瓦湖来描绘这座城市的气质,安静、清澈、包容却充满活力。也许是因为许多国际组织的总部或代表处都坐落于此,日内瓦温和地包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这里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但在公交车和电车上,常常能听到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交谈,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当然还有中文。”宣昕说。

03

联合国 · 我为人人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下设五个地区委员会,宣昕所在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便是其中之一。宣昕同时服务于两个秘书处:联合国秘书长道路安全特使(UN Secretary-General’s Special Envoy for Road Safety)秘书处和联合国道路安全基金(UN Road Safety Fund)秘书处。

相比于1947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委员会,宣昕所在的秘书处非常年轻。前国际汽车联合会(FIA)主席让·托德先生(Jean Todt)在2015年被任命为联合国秘书长道路安全特使。而道路安全基金则于2018年才成立。因此,两个秘书处的规模都不大,各自拥有不超过十名职员。

起初,宣昕的心情是忐忑的。道路安全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但从更深层次观察,却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在实习前,关于道路安全,宣昕能想到的也许只有“遵守交通规则”。但事实上,道路安全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直接相关。SDG3.6提出,到2020年,全球公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减半;SDG11.2提出,到2030年,向所有人提供安全、负担得起的、易于利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改善道路安全,特别是扩大公共交通,要特别关注处境脆弱者、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要。道路安全看似与宣昕所学专业毫不相关,却为她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了解国际组织的全新视角和支点。

万国宫前的断椅

宣昕实习期间,道路安全特使让·托德先生访问了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高层官员、政府首脑和官员、跨国企业负责人等各界代表会谈。 作为秘书处实习生,宣昕主要负责支持特使的工作,撰写与出访相关的文字材料,协助组织大型活动等。 在开展研究和撰写材料的过程中,宣昕真切地感受到推动道路安全的重要性。她了解到,道路交通碰撞每年造成约130万人死亡,是全球5-29岁的儿童和年轻人的主要死因;发展中国家因缺乏技术支持、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差异很大……她迫切希望自己能为之做些什么,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与道路安全相关的国际组织存在的意义。

道路安全基金与多个联合国分支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当地政府等合作开展项目,项目覆盖全球88个发展中国家。在基金秘书处,宣昕主要负责项目支持和管理工作。 “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参加项目团队视频会议时,每个人的第一句话总是‘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and good evening’。因为大家身处世界各地,时区各不相同。尽管如此,大家都怀着同样的愿望和目标:尽可能地帮助当地减少交通事故死伤人数。” 这让宣昕深受触动。

在联合国实习期间,宣昕意识到, 虽然国籍、文化和背景经历不同,人与人之间仍有许多情感和理念是共通的,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联合国就像一座桥梁,一个平台,推动各国合作以实现人类的共同福祉。 在宣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同事沟通协作,参与项目管理、支持特使出访工作时,这样的感受更为强烈。

道路安全基金在赞比亚有个项目是帮助当地修建交通标识。在参加一次会议时,一名当地的小学生说,“我觉得路上有交通标志是很好的事,因为这样,小学生们就可以安全地过马路,司机会知道这里是斑马线……”在宣昕成长的环境中,交通标识司空见惯,但在那一刻,她希望为这名小学生做些什么,希望她住的地方交通事故少一些,希望她可以实现梦想。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实习期间,宣昕对联合国因何产生、为何存在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在这个动荡的世界,联合国或许也有它的无力之处,它无法彻底解决所有问题,可是它的理想永存,也永远会有人愿意为这样的宝贵理想付出不懈努力。它的存在即是意义。”

04

尾声 · 努力与理想

万国宫内的雕塑

2023年11月下旬,联合国道路安全特使将访问中国,而宣昕的实习也步入了尾声。她说,在为特使的中国之行做支持、准备工作时,她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中国城市名字在电脑荧屏上闪烁,读着秘书处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的往来邮件,感触良多。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而“往何处去”这个曾让她迷茫的问题,如今仿佛也逐渐清晰。

“在联合国的实习让我更深入地认识我所处的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也更加坚定, 无论在哪里,努力和理想都是必不可少的 。”宣昕说,这段实习于她而言弥足珍贵。“如果要对两年前的自己说句话,我会说, 联合国可能真的很遥远,可是你来了之后,会知道它的存在是多么真实而重要。你会遇到许多和你一样脚踏实地、为理想而努力工作的人。所以,请心怀理想,继续前行。

END

文稿:宣昕

编辑:王贤思、王弘书

审核:李辉、李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