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组青年

给自己一个拥抱世界的机会,给世界一个看见你的可能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俞可心

北外学院英语(国际组织)专业2018级本科生

北外国际组织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国际事务学院(PSIA)国际治理与外交专业硕士研究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办公室实习生,UNESCO“文化2030”指标项目助理

曾任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员、北外青年五四奖章、北外研究生特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

01

北外:梦想的起点

参加本科生毕业典礼

参加研究生开学典礼

北外是俞可心从小的梦校。从保送北外学院,到保研国际组织学院,再到公派留学巴黎政治大学;从高密度的跨学科课程,到高强度的多元化训练,再到国际组织实习,俞可心不断自我磨练、自我挑战,涨了“硬实力”,也扎实了“软技能”。她总说自己非常幸运,能在北外享受顶级师资,有机会接触各界翘楚,参与各类学术实践活动,与周围闪闪发光的同学相伴学习,感谢北外圆其一个个斑斓的梦。

02

大胆尝试便不后悔

UNESCO曾是俞可心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如今于她却是熟悉亲切的地方。俞可心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在这期间,她在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办公室辅助实施“文化2030”指标项目。这是她投递的第一个国际组织实习岗位。因岗位热度、入职时间、法语等级等要求,起初她并未报任何期望,只因着实喜爱才鼓起勇气申请。在四轮笔试和面试后,俞可心终于被成功录取。因此,她也鼓励学弟学妹们无需因为招聘公告上的某些要求而焦虑和退缩,也不要害怕没有人脉推荐,若遇到心仪岗位,大胆尝试便不后悔。

UNESCO办公楼及会议楼

UNESCO内部

俞可心的工作主要围绕项目展开。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指导下,根据22个项目框架指标,她起草了18个成员国和项目试点城市的“文化侧写”报告初稿;协助组织UNESCO国际专家大会;审核、更新项目数据库等等。此外,她还负责维护官网,撰写了多份新闻稿及工作文件,协助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等。

六个月的实习加强了她对SDGs、文化政策、文化数据和世界遗产的认识,发现了文化议题所面临的挑战。这段经历也提高了她的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和写作效率,夯实了她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使她更加了解国际组织的“话风”与“画风”。从一份打磨了二十多版的报告背后,她深刻体会到在国际层面多方合作的切实意义。

03

“要靠你们这代人,加油”

实习期间,俞可心现场体验联合国议事规则、看到国际关系的具象实践,也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走进议事大厅的刹那,她回想起自己初中第一次参加模联时的情境,也感慨课本照进现实,政治博弈中同样存在和平大爱。在一次次西装革履的会议中,俞可心透过宏大的背景也看到了组织官员、各国代表作为个体的“人情味儿”。她开玩笑地和朋友分享说,当一整天的会连轴开到晚上9点时,各国代表在20:59开始收拾东西并在到点后迅速起身离场的样子,和大学生下课铃响后毫不犹豫地冲出教室的身影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同;当会议超出预计时长两个多小时,主席催促成员国时急切又无奈的语气和神情,和导师催同学交论文时的感觉似乎也未差甚远……俞可心说,她活在鲜活的每一天里,在“亿”些人与人的沟通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正如UNESCO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所言,“文化贯穿于17个SDGs,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始终发挥着赋能作用。”文化应是整个人类温柔有力的托底,发挥桥梁纽带的联结作用,弥合社会分裂,重塑信任。在UNESCO这个多元环境中,各国使团招待会、节日庆祝、艺术展览让俞可心好似去到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在和各国朋友交流时她发现,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国籍、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迥然相异的人们为了同一份理想汇聚于此,并为共同的目标不懈奉献,这份精神深深打动了她,“我每天迫不及待地想上班,即使愈发了解国际组织仍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但对它的兴趣和热爱却是与日俱增。”

和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的合影

这次实习使俞可心坚定了以文化沟通世界,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的决心。作为北外人,她深感使命在肩。无论是在驻法大使馆还是中国常驻UNESCO使团招待会上,她总能看到许多北外人的身影,与前辈们的交谈让她备受鼓舞。“记得某天下班时,我在单位门口偶遇曲星副总干事,同行至地铁站的短短五分钟,于我好似电影慢放,曲总干事温暖的祝福和鼓励言犹在耳。”巧合的是,第二天,当她偶遇前来开会的西班牙前外长、巴政PSIA院长阿兰查·冈萨雷斯(Arancha González)时,院长拍拍她的肩说了同样的话,“要靠你们这代人,加油!”

俞可心同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时,发现还有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体制、社会有着基于不了解的偏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于她便有了更深切的体验。留学的经历让她进一步思考该如何把握叙事,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该如何走得更远更深,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国际人才……

04

人生是不断学习的旅途

俞可心始终感恩追梦路上所有的师长、朋友和最重要的家人。在巴黎的一年半,她和这个世界产生了更深的联结,真切地在生活、呼吸,平凡却奢侈;在经历中学习、成长,幸运又感恩。从出国前的些许彷徨到落地后的亲切扑面,巴黎机场的汉语路标、各线地铁的中文播报、街头巷尾的中式餐馆……巴黎这座城市好像离家并不遥远。她仍记得公寓附近打印店的老爷爷用中文和她说“谢谢”;去年除夕下楼取信时,隔壁楼陌生的法国邻居祝她“中国新年快乐”;下课后坐在卢森堡公园午餐时,散步路过的法国奶奶微笑着对她说“Bon appétit”(祝你用餐愉快)……这些身在异乡的温暖瞬间是俞可心珍贵的快乐回忆。

不久前,她在给自己的新年愿望中写道:朝前看,向上走;奔涌不息,静坐常思。

人生没有范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故事。给自己一个拥抱世界的机会,给世界一个看见你的可能。通往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一定要相信“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相信万物皆生灵,浩瀚有回音,有缘会相逢!

END

图文:俞可心

排版、审核: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