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组青年

因为相信,所以坚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潘天一

✔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国际关系方向2021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 2022年获国家公派资格,赴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国际公共政策项目硕士

✔ 2023年11月至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卡地区办公室教育部门实习

1

初识孟加拉

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数次波折后,潘天一终于拿到了签证,得以前往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矮旧的航站楼、疏于清理的旧空调、灰蒙蒙且夹杂着沙土味的空气和拥挤吵闹的街道,是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孟加拉国对潘天一来说太过神秘:少有推广与宣传,少有身边人去过,少有大家熟知的文化符号……他甚至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踏上这片土地。

住所的路边和各处大抵相似:被称为tong dokan的茶水摊售卖热茶、零食和香蕉,给附近的工人补充体能

出于国际组织的安全考虑,潘天一被安排在达卡的外交商贸区居住,这里相当于北京的三里屯或亮马桥,抬眼望去,也有不少高楼大厦,给人仿佛回到了国内的错觉。但随着视线逐渐向下,便能看到密集、低垂的线缆,摆摊吆喝的小贩,揽客的人力车和三轮车,破旧并布满灰尘的人行道,以及暴露在路边的下水道。

这里只是达卡的一个小小缩影。

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达卡其他的居住区则更加逼仄,基础设施落后,但即便如此,对于当地人来说,作为首都的达卡仍然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优越的教育机会——每年大约有30万人会从孟加拉全国各地搬到达卡生活。潘天一的身边就有几位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同事,“他们原本在其他城市的国际组织办公室工作,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但为了家庭,甘于在达卡做着前台接待类的基础工作。”

图源:UNESCO

抛开发达与落后不谈,在潘天一看来,达卡这座城市同样孕育着独特而多彩的文化。“达卡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rickshaw,一种在三轮车的车架上装配顶棚和座椅的人力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政府和企业有时也会把捐赠rickshaw作为扶贫的手段。虽然车夫们大都住在贫民窟,收入微薄,但他们依然会用孔雀、花朵等色彩和图样装饰自己的‘爱车’,”潘天一介绍道,“2023年末,Rickshaw and Rickshaw Painting(人力车和人力车绘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些装饰是孟加拉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体现,也代表着孟加拉人民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期待和向往。

2

让“教育改变生活”

在这个有18.7%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15美元的极端贫困国家,很多人把希望放在未来,放在下一代身上。有人为让子女接受教育而努力,也有人看得更远、比肩世界。这让潘天一在联合国教科文机构的工作充满了多样性。

作为唯一一个覆盖教育各个方面的联合国机构,教科文在孟加拉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等较为基础的领域,也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教育应用新兴内容。

办公室的教育部门规模不大,仅有不到10位同事,却要负责或大或小的各种项目,每位同事都要同时处理2-3个项目以及多份合同。“我在懵懵懂懂地听同事们介绍各个项目和学习相关政策规范时,获得了一个写有‘Education transforms lives’(教育改变生活)的笔记本。这句话是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的使命,是对实现第四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Quality Education(优质教育)的承诺。不久后,我接触到的第一个项目就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项目是孟加拉开展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研究报告,调查初中及以上学段的学生学习STEM学科的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并结合教科文的相关报告着重研究女性学生和老师参与STEM教育的情况。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潘天一查阅了过往的教育统计数据,走访了负责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政府机构,并调查了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通过调研,他发现,孟加拉的“理科生”较少,而且随着学段升高,比例越来越小。到了大学阶段,STEM专业的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二成左右。而其中,女生更是少数群体。STEM相关学科对工业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女性参与STEM教育有助于发展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社会,但是传统观念、资源缺乏等因素却阻碍着学生,尤其是女性学习相关学科。教科文如果不开展相关研究,政府就难以得到直观的数据和建议来采取行动,社会观念也难以得到更新,女性则更有可能因为暗淡的职业前景放弃相关学习。潘天一认为,除了产出一份报告,这个项目或许暂时不会产生更直观、更宏伟的成果,但它就像一粒种子,播种、呵护它的过程与开花、结果同样重要。

3

“教育的过程赋予他们人权和尊严”

今年5月底,教科文和多个合作伙伴在科克斯巴扎尔(Cox’s Bazar)举办了一场关于难民教育的专题论坛,作为组织团队的一员,潘天一也得到了前往当地的机会。

“距离难民营越近,各个国际组织的办公区就越多、越密。在接近难民营时,我眼前的景象似乎瞬间从绿树、稻田和低矮的房子变成了临时竹屋,车子周围也迅速围上来一群好奇的儿童。虽然和周边没有明确的边界,但是难民营像极了《楚门的世界》里巨大的摄影棚:大家在里面各司其职,日复一日,却都不能离开。”眼前的景象带给潘天一巨大的震撼,他不禁自问,教育对他们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这让潘天一想起一位同事曾讲述的故事:他问一些农村小学生以后想做什么工作,他们的答案就只有“老师”,以及那些课本上出现过的职业——这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全部。

难民营里用竹子搭建的棚屋

有不少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营生计

“教育对他们来说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小小的窗口,甚至是唯一的窗口。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就像一位母亲说,她之前从来都不知道新生儿满六个月之前只需要喝母乳。对我们来说,那些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他们却是全新的知识和宝藏。而对这里的难民来说,教育的结果和整个民族的前途虽然都是未知的,但接受教育的过程赋予了他们人权和尊严,他们相信接受教育是值得的,相信教育的过程能改变他们的人生。”潘天一说。

4

探索世界,快步向前

除了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在教科文实习的这段经历教给潘天一最宝贵的一课便是认准了一个目标、接受了一项任务,就迈开步子向前,享受这个过程。

进入教科文之后,他更加理解了教科文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的不同。像玛莎·芬尼莫尔(Martha Finnemore)所写,教科文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teachers of norms”(作为规范的倡导者的国际组织)的代表,以较少的人力资源运作,作为技术专家为成员国政府提供帮助。

“探索世界也是一个需要快步向前的过程,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神秘的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有太多人等待我们伸出援手。很感谢北外和教科文让我拥有这次实习机会,让我认识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让我的探索之旅收获满满。”

“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潘天一和众多北外人一直践行着,他们一直在路上。

END

图文:潘天一

排版:张涵潇

审核: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