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带你深入了解国际组织胜任力及其专业教育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家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国际组织专业人才。而国际组织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其胜任力的培养,这就必然要求加强面向国际组织的专业教育。那么,就个人而言,在国际组织任职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就高校而言,应该如何做好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工作?这都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无法绕开的话题。
01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本由多名德国学者共同编写的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探索并回答了以下两个核心问题:(1)个人在国际组织任职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高校应该如何做好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工作?围绕这两个问题,作者进一步引出了五个具体的问题和目标,并对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德国高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我国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02
#
图书特色
#
-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直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两个核心问题,并引出五个具体的问题和目标。
- 对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
- 具体分析了国际组织人才的就业市场和课程设置。就业市场包括教育背景、专业经验、胜任力结构及其培养等;课程涉及核心课程、实训课程、外语要求、校外实习、教学与考核、职业生涯服务等。
03
#
图书目录
#
1 引论
1.1 德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不足
1.2 德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不足的原因
1.3 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2 研究设计
2.1 就业市场研究
2.2 课程研究
3 就业市场研究
3.1 教育背景
3.2 专业工作经验
3.3 成功进入国际组织的胜任力
3.4 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组织胜任力的培养
3.5 对德国教育体系的评估
3.6 国际组织专业人员给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议
3.7 就业市场研究结论
3.8 国际组织中的德国籍专业人员
4 美国专业学位项目课程研究
4.1 面向国际组织职业生涯的项目
4.2 核心课程
4.3 其他要素
4.4 学术教育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平衡
4.5 教学和考核
4.6 师生结构
4.7 职业生涯服务
4.8 合作协议
4.9 研究结论
5 西欧国家专业学位项目课程研究
5.1 核心课程
5.2 其他要素
5.3 学术教育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平衡
5.4 教学和考核
5.5 师资结构
5.6 学生结构
5.7 职业生涯服务
5.8 合作协议
5.9 研究结论
5.10 盎格鲁—撒克逊教育体系专业学位项目概述
6 对专业学位项目的改进建议
6.1 课程开发和评估
6.2 教育目标
6.3 课程设置
6.4 重点领域课程的设置
6.5 跨学科性
6.6 国际化
6.7 项目时长
6.8 外语要求
6.9 实操课程
6.10 课外活动
6.11 实训项目
6.12 出国学习、联授或双学位项目
6.13 学术教育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平衡
6.14 教学和考核
6.15 师生结构
6.16 职业生涯服务
6.17 合作协议
6.18 结论
参考文献
04
#
作译者简介
#
作者简介
迪特马尔·赫茨,马克·沙滕曼,苏珊·林恩·多特茨,克里斯汀·林克,斯特凡妮·施托伊贝尔,德国埃尔福特大学“面向国际组织的专业教育”(PROFIO)项目研究人员。
译者简介
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院长,其带领的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刘梦影,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讲师,先后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董筱曼,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讲师,先后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学位。自2023年3月起,在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任职。
05
#
适用对象
#
供各领域学习或从事国际事务的读者使用
- 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如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等专业;
- 从事外交、外贸、国际发展、国际合作、对外文化交流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
扫码购买
↓↓↓
END